中山大道已于20日开始封路。那么,江汉路一带的美食如何品尝?
从本期开始,我们陆续推出“武汉·美食窝”,带着你寻找旮旯角落的美食,寻找最有文化传承的各类小吃,寻找时尚特色餐厅,也寻找一份关于老武汉的味道记忆。
欢迎大家推荐自己发现的街头美食,一经采用,将获得各特色餐厅的免费试吃机会。请加QQ群:武汉晚报美食俱乐部,或致电:13707197492。
87岁太婆把面窝炸出“花”
“有个婆婆炸的面窝特别好吃!”武汉晚报美食团员葵花,家住江汉路一带,对周边的美食特别专注,她精心搜集了江汉路附近的各类小吃(如图)。
22日,记者沿路打听,在江汉二路与汇通路交会处的一家早点店,找到这个“婆婆面窝”。上炉炸面窝的婆婆名叫彭培芝,今年87岁。她是仙桃人,1947年来汉投靠姨妈,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摆摊炸面窝。其后,她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先后帮人做菜、洗衣、踩三轮车、卖水果等。3年前,她看到自家对面的早点摊炸出的面窝没有精神,于是自告奋勇重新出山。凭着老经验,她帮店主张新民调整面窝的配方。对原料比例,尤其是黄豆、生姜所占比例,以及调浆的手法,她有着独特的经验。比如,她有一个秘诀,黄豆磨浆后,要先过滤一下,并保留豆渣用来调控浆液。如果炸出来的面窝不够酥,就调一些豆渣到浆液中。
炸制面窝时,窍门更多。她最擅长将面窝炸成一朵“花”:将浆液倒入面窝勺中,中间刮出一个口子,入锅稍炸,然后用手中的火钳迅速一扒、一点,就让面窝扩大一倍。这样的话,面窝更为酥脆,其中的姜味也更为浓烈,刺激口腔,产生Q弹的感觉。这个“花面窝”制作手法,其实也不新奇。过去有不少老手艺人会使,但现在已濒临失传。
另外,她还可以炸出“夹面窝”:先将面窝炸至半熟,然后拈起迅速在浆液中一蘸,再入锅炸。这样就出来“双套型”的面窝,吃起来又是一种滋味。
“鸡蛋面窝”更是彭婆婆的独门铳:将面浆的一半倒入炸勺中,稍炸,再加入鸡蛋,然后浇上另一半面浆,在面窝的圈上戳出三个小眼,用于透气。要求是炸出来的面窝依然酥脆,而里面的鸡蛋保持“糖心”状态。对火候把握能力,非常关键。
彭婆婆每天只炸200个左右面窝。曾有附近老人在拆迁后专程让女儿开车在这里一气买走20个。彭婆婆劝道,面窝还是现炸现吃的味道最好。老人回答:我拿回去放在饭上一蒸,也蛮好吃。
倒是旁边的人比较理解这种行为。用《舌尖上的中国》的话来说,这是在寻找童年的味道记忆。
炸出来的酱面
在江汉二路的天龙里巷口,有一家王氏炸酱面。一般是下午出摊,前来赶吃的人却很多。记者亲眼见证了他家熬制炸酱面“燥子”的整个过程。
70岁的任真,十多年前陪婆婆一起做面摊,逐渐摸索一套炸酱面的工艺。猪肉要选肥瘦相间的前夹肉;甜面酱选了好多,最后确定了四川的一个品种,味道最合心;用煤炉加热,将肉末入锅反复翻炒,相当于“干煸”;待肉的油脂出来一半,“半干不干”之际,再添加食用油,继续“炸”一小会;然后,加入甜面酱,翻炒;加入少许酱油,起着色和调味作用;待味道固定后,加水适量,至“燥子”可以方便浇在面上不粘不垮为宜。
当面条与这样的“燥子”相遇并搅拌后,面香之中带着肉香,然后又被甜面酱的甜香所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