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跨越的恩施旅游业
2014-04-29 11:19:36 来源:汉网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近年来,恩施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旅游产业的决策部署,依托独特的自然奇观、独有的民族风情、独具魅力的休闲养生环境,坚持走低碳化、可持续的绿色繁荣之路,着力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

一、恩施州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具备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先天条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苗岭分支武陵山、大娄山北延的齐岳山、大巴山的南缘巫山在这里交汇,中国第一河长江以及长江第二大支流清江在境内穿越,神奇的自然运动、悠久的人类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使这里自然风光奇特、民族文化厚重、养生要素齐备,形成了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品质的旅游资源,与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共同构成了中国中部地区旅游的“金三角”。
 
——恩施之美,美在文化灿烂。恩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巴渝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和传承,境内有距今195—215万年之前、挑战人类起源学说的“建始直立人”遗址,中国南方第一佛教石窟“仙佛寺”,“武陵第一寨”鱼木寨,代表近代建筑文化最高成就的古建筑群“大水井”,被称为“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占地100公顷,堪比北京紫禁城的唐崖土司皇城,集古官道、商道、盐道于一体的施宜古道,巴人早期活动遗址三里古城,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建筑群——恩施土司城。
 
——恩施之美,美在自然奇观。大自然的恩赐和厚爱,造化了恩施的奇山异水,被誉为“中国地质博物园”、“华中植物园”、 “种子基因库”。这里有世界第一溶洞“腾龙洞”,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还壮美的“恩施大峡谷”,形成于 4.6亿年前的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 两亿年前形成的世界第一缝云龙河地缝,长50公里的世界第一暗河“龙桥暗河”,世界纤夫文化活化石巴东神农溪,被小平同志称为“长江边的那棵树”的世界第一杉“谋道水杉王”,集世所罕见的洞穴大厦、多层漂流水系、火药工坊遗址群、地心大峡谷漂流为一体的黄金洞,集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水布垭大坝、巴人发祥地三里城、绝壁连峰从、怪石伴飞瀑等众多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清江。
 
——恩施之美,美在情趣浪漫。恩施是“歌舞的海洋”、“浪漫的圣地”,古有“下里巴人、竹枝词、薅草锣鼓”,今有号子、小调、山歌、灯歌、礼仪歌和新民歌,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在此诞生,极具浪漫情怀的“哭嫁歌”婉转悠长、笑对生死的“撒尔嗬”走进央视斩获金奖、大气磅礴的“摆手舞”酣畅淋漓,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恩施女儿会”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美丽传说,成就了一对又一对有情眷属。
 
——恩施之美,美在养生宜居。恩施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动植物黄金分割线”北纬30°线穿越腹地,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千里“鄂西林海”,近70%的森林覆盖率,形成了“天然氧吧”。这里拥有世界已探明唯一独立硒矿床,被誉为“世界硒都”,适宜康体养生。恩施州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城市之间,是纳凉避暑、修身养性、康体休闲的好去处,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

 
二、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引擎和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恩施州坚持一手抓目的地建设,一手抓客源地建设,迅速实现了由客源地向目的地、由发展初创期向加速期的跨越。2011年,恩施州旅游委被国家人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2013年,恩施州荣登最美中国榜,获“最佳城市旅游目的地”殊荣,并被表彰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市州。
 
(一)目的地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主要指标增势强劲。2010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成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2年全州接待旅游者2198.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8%、38.3%,成功迈入了接待人次过2000万、旅游综合收入过100亿元的方阵。2013年全年接待旅游者2650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23%。今年一季度共接待3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20.45%。
 
二是六大要素初步配套。在“游”上:全州A级以上景区达到26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11家,以州城为中心、方圆80公里内形成了“1+10”(1个5A+10个4A)的高密度、高A级景区集群,腾龙洞、大峡谷、神农溪被评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初步形成了以“博览地质奇观、体验民族风情”为特质的旅游产品。在“行” 上:先后改扩建了坪坝营、野三河、大峡谷等旅游公路,新建了野三河、景阳河等旅游码头,改善了可进入条件。在“吃、住”上:三星级以上宾馆达到48家,其中四星级以上8家;星级农家乐达到1500余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40家。按四星级、五星级标准在建的宾馆达到15家。在“购”上:县市城区、核心景区、星级宾馆、火车站、机场、大型购物超市都设有较大型的购物场所,宝石花风景漆筷等10种商品被认定为“灵秀湖北”旅游商品。在湖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中,我州有38个商品获奖,其中土家西兰卡普披肩、硒源山玉叶春香白茶、木胎漆花瓶分获一等奖。在“娱”上:形成了一批以“夷水丽川”、“黄四姐”等为代表的文化娱乐精品。同时,利川市、恩施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巴东县、咸丰县、建始县(暂未行文)创建为湖北旅游强县,全州8县市中有5个成为全省旅游经济强县;湖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分别达到1个、12个。
 
三是旅游队伍逐步壮大。全州持证导游由2009年的539人增加到1205人,景区讲解员达到2262人;旅游部门管理人员128人(行政人员95人,质监所、执法大队和风景区管理处33人),3A以上景区管理人员150人,旅行社人员430人,星级饭店管理人员600人(部门经理以上),星级农家乐管理人员2000余人。
 
(二)客源地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客源结构优化。主要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游客“进”大于“出”的转变、省外游客大于省内游客的转变、工作日接待量大于双休日接待量的转变。
 
二是市场半径扩大。全州客源市场已由武汉和重庆两个主要客源地拓展到四川、河南、湖南、江苏、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多个客源地。
 
三是知名度不断提升。2012年我州进入全国百强旅游城市,位居第93位。获得了“2012年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线路)”殊荣,恩施旅游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武汉、重庆等主要客源地大型旅行社都经营有恩施旅游产品和主推恩施旅游线路,恩施旅游在外的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三)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成为了富民富州的新支点。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以其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州域经济的支撑和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三产业大于二产业、二产业大于一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密不可分。
 
二是成为了就业的新高地。据统计,全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万人以上,带动相关行业5万余人就业,相当部分的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导游、宾馆酒店管理等职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1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依托旅游业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三是成为了投资的新领域。近年来,旅游领域的投资旺涨,先后有腾龙洞开发公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武汉三特索道公司、武汉志顺房地产公司等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入驻开发优质旅游资源。2013年在建旅游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5亿元。同时,旅游地产已经成为全州的重要投资领域。
 
(四)发展模式探索创新。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全州2.4万平方公里国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和建设,以旅游产业为载体,融合各产业和社会发展,形成一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业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业围绕旅游搞服务、各行各业围绕旅游出力量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旅游州域化。
 
二是要素突破发展模式。以旅游六要素中的“游”为中心,突出解决旅游要素短板问题,实现旅游业的要素配套协调。坚持应急和谋远相结合,积极谋划和集中解决旅游可进入性、景区承载容量、旅游配套服务、丰富旅游消费、旅游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大配套和大优化,永葆产业发展佳境。
 
三是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坚持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使之相互烘托、相得益彰、共生魅力。利川腾龙洞成为了地质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咸丰坪坝营正在成为生态文化与养生文化融合、恩施大峡谷正在成为地质科考文化与生态文化融合、土司城正在成为土家建筑文化与土司文化融合、枫香坡正在成为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典范。新一轮旅游发展中,旅游文化已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四是市场倒逼发展模式。面对场不够、市不旺和政府投入能力相对不足、市场作用刺激不够的实际,注重旅游产品的“迁移效应”,坚持走市场倒逼旅游产业全面快速发展之路,以目的地形成人流、客源地形成人气,以大手笔策划形象宣传,深穿透启动游客市场,高频率滚动巩固客源地,引来了旅游各要素快速配置,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强力给力,实现了旅游经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双赢。
 
(五)推进措施不断强化。
 
一是明晰思路,凝聚正能量。认真研究新趋势、新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州域经济社会的引擎和抓手,作为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和全国综合扶贫试点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惠民产业,提出了“转型升级提质效、顺势而为谋跨越”的工作思路,特别是在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产城双轮驱动” 战略和作出了“完善旅游产业链”的决策部署,全州上下重视旅游、服务旅游、发展旅游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调整结构,掌握主动权。适应发展大势,主攻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坚定不移地推动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型,腾龙洞、大峡谷创5A扎实推进,利川苏马荡、咸丰唐崖河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以恩施枫香坡、利川苏马荡、建始黄鹤桥、巴东野三关、咸丰坪坝营、咸丰麻柳溪等为代表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初见成效,集休闲避暑、美食品味、文化体验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旅游产品正在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卖点。适应游客需求,主打“1+X”线路组合拳,积极推动单一线路产品向多条精美线路产品转型,重点打造“1+X”(观光旅游景区+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的主题线路,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适应新风新政,主推勤俭节约新模式,推动传统经营模式向适应新风新政模式转型,在餐饮行业“推恩施土菜、树节俭新风”,树立餐饮新风尚。
 
三是强力促销,开拓大市场。州委书记王海涛、州长杨天然亲自到重庆市、北京市和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等地推介线路产品,全州在武汉、重庆、石家庄、郑州、成都分别投放了公交、网络、LED、地铁、电视旅游形象广告,组织开展了“千家旅行社考察恩施旅游线路”、东南亚旅行商团恩施踩线、恩施大峡谷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结为姊妹峡谷等活动,恩施主题旅游线路已成为武汉、重庆、石家庄、郑州、广东等地旅行商主推线路。
 
四是合力兴旅,创优大环境。州委书记王海涛要求“以更大力度支持旅游业的更大发展”,提出旅游业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创新发展、追逐应有地位、建设休闲圣地,对旅游产业发展亲自调研、亲自解决问题,对于厨师培训、导游培训等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亲自审定方案、亲自提要求、亲自授课;去年7月3日,州委书记王海涛、州长杨天然带领“六要素”牵头负责人等11名州领导、16个州直部门在州旅游委召开旅游要素建设调研座谈会,作出了“立足六要素、完善产业链”的重要决策;州委六届五次全会又作出了建设旅游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示范区的决策部署;州人大颁布了全州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法规——《恩施州旅游条例》,明确了全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则、目标定位、规划编制、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法律责任等体制机制性问题;州政府每年安排1300万元和捆绑旅游重点县市资金1000多万元专门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上下联动、合力兴旅”的氛围更加浓厚。
 
\
 
三、未来旅游发展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旅游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作出的新部署,以“立足六要素,完善产业链”为总要求,以实施旅游提升工程和精品名牌工程为载体,以落实《旅游法》为保障,围绕“转型、升级、突破”建设旅游产业链,努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州。
 
(一)咬定目标,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区。大力实施“四千工程”(千亿元产业投资、打造千公里游览画廊、培育千余名精英人才、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坚持开放活旅、品质立旅、项目强旅、促销推旅、合力兴旅,加快打造全地域、全产业、全要素、全价值、全时段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努力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区,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的历史性跨越。
 
(二)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着眼创建“梦思仙境”、“梦幻清江”、“梦回土家”等品牌,以国家5A级景区神农溪和恩施大峡谷等10家国家4A级景区为核心,积极推动腾龙洞、大峡谷、坪坝营争创5A工作,突出精品景观和文化融合,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树得牢的高端旅游产品,催化恩施州的“旅游航母”,形成地质奇观游、生态养生游、民族风情游、峡江风光游等多条精美线路。
 
(三)融合产业,实现要素新配套。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品牌凸显、发育完备、消费丰富、数量扩张、质量提升、效益良好的产业集群,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社会和谐点、环境优化点、区域协调点、国际接轨点、生活质量点,逐步实现旅游产业化、产业旅游化。立足于“游有精品”、“住有选择”、“吃有特色”、“行得快畅”、“购得丰富”、“娱得难忘”,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配套要素建设,实现协调发展。
 
(四)优化服务,树立行业新形象。深入推进县市创强、景区创A、饭店创星、导游创佳、旅行社创强、旅游商品创品牌等行业创建活动,不断提升行业素质。深入贯彻实施《旅游法》,加强行业监管和旅游安全工作,打造诚信旅游,实现安全发展。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