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2019:共绘亚洲发展新蓝图

博鳌那个春天,我感受到了亚洲的温度

记得去年三月,我站在博鳌的海边,海风带着咸咸的味道。说实话,以前总觉得这种国际会议离我们普通人很远,但那次真的不一样。我看到来自各国的代表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在会场内外热烈地交谈着。有个韩国企业家跟我说,他每年都来,就像走亲戚一样。

不只是开会,更像一场大家庭的聚会

我特别喜欢会场外的茶歇区,那里总是挤满了人。有人端着咖啡讨论数字经济,有人拿着点心聊着中小企业发展。记得有个来自尼泊尔的姑娘,她说这是第一次来中国,被海南的美丽震撼到了。我们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她家乡的手工艺品,她说很想通过电商平台把那些精美的手工制品卖到中国来。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感觉。虽然大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眼神里的热情是相通的。有个日本老爷爷说,他来博鳌十几次了,每次都能交到新朋友,找到新商机。

那些触动我的小故事

会议期间,我认识了一位来自柬埔寨的年轻人。他家里是种大米的,以前都是靠中间商收购,价格压得很低。去年在博鳌认识了中国电商平台的负责人,现在他家的香米已经可以直接卖到中国了。说这些的时候,他眼睛都在发光。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我在会场遇到一位马来西亚的榴莲种植户,他说因为博鳌论坛,他的猫山王榴莲现在可以直接空运到中国。他说这个的时候特别自豪,还邀请我去他的果园看看。虽然最后没去成,但这份热情我一直记得。

改变,就在这些细枝末节里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高大上的论坛讨论的都是宏观经济、全球治理这些遥不可及的话题。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改变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就像那个柬埔寨年轻人的大米,马来西亚的榴莲,还有尼泊尔的手工艺品。

我有个朋友是做跨境电商的,他说自从参加了博鳌论坛,他的生意伙伴多了好几个国家。以前总觉得和东南亚做生意很麻烦,现在有了更多沟通渠道,很多事情都好办多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开杂货铺,街坊邻居常来串门,生意就在聊天中做成了。

亚洲人的智慧

在博鳌的那几天,我常常想,我们亚洲人解决问题的方式真的很特别。不像西方人那样非要争个对错,我们更看重的是和谐共处。就像煮一锅汤,各种食材都要照顾到,火候要恰到好处。

有个泰国代表说,他们现在推广的“适度经济”理念,就是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这话说得真好,发展不就是要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吗?如果为了发展把美好的东西都丢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爷爷以前常说要“细水长流”,现在想想,这不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意思嘛。亚洲人的老祖宗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未来,我们这样走

说到未来,我觉得亚洲国家真的应该多走动。就像我们小时候,邻居之间经常互相串门,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分给邻居尝尝。这种亲近感,是再先进的通讯技术都替代不了的。

我特别看好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在论坛上见到很多年轻创业者,他们的想法特别新颖。有个印尼的90后,做了个环保材料的品牌,用的都是当地的天然材料。他说灵感来自奶奶用香蕉叶包食物的传统方法。

这种把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做法,让我特别感动。发展不就是要这样吗?既要向前看,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写在最后

现在回想起来,博鳌论坛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原来我们亚洲人骨子里是这么相似。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习俗,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样的。

就像我妈妈常说的,一家人过日子,总要互相帮衬着。亚洲国家之间也是这样,你帮我,我帮你,日子才能越过越好。那个柬埔寨年轻人的大米,马来西亚的榴莲,不都是这种互助的最好证明吗?

希望未来的博鳌论坛,能继续做这个牵线搭桥的热心人。让更多普通人能参与进来,让更多美好的故事继续发生。毕竟,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让每个人的小日子都过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