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大峡谷捡垃圾换门票 游客半日捡8斤垃圾
2014-10-08 14:16:53 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庆这几天,峨眉山景区清洁工彭文才,通过绳索下到岩壁,清理游客丢弃垃圾。一位游客在离垃圾桶仅10米的地方将垃圾扔下悬崖,彭文才上前劝阻,这位游客却说:“我不扔垃圾,你就没工作”。不少网友对该游客的说辞表示了愤慨。

    其实在这个国庆期间,不少景区为了倡导文明出行,都拿出来了一些新办法,有关管部门也是做足了功课。而收效也是相当明显的。可以说,文明出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共识。

    “捡垃圾 换门票”是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今年十一黄金周推出的活动,游客在景区捡拾一斤垃圾,在出景区的时候就能换取下一景点的门票一张。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和每天三万多人的游客量来比较,来这里用垃圾兑换门票的人并不是很多。但通过在景区里的宣传,很多游客主动准备起了自己的垃圾袋,捡垃圾最多的一名游客,半天的时间里在景区捡了八斤重的垃圾,送到了回收点。

    游客胡女士:我觉得这不光可以换一张门票吧,带着小孩子也可以参与一下环保这种活动,让她从小可以知道爱护环境,不要乱扔东西,因为这个山也比较险,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挺大的,像乱扔垃圾的话,他们一天工作很辛苦的,我要是一边捡的话,别人就不好意思再扔了。

    这个黄金周,导游员正成为文明秩序的维护者和宣传者。提醒游客“文明也是风景”,

    “请大家不要随意吐痰,您手中的果皮纸屑也请丢到垃圾桶里,尤其是喝完的矿泉水瓶,一定要拿好,不然也可以放在我这里。”

    在秦皇岛奥林匹克大道公园,一下车,导游员杨振伟就照例开始给大家做“文明小提示”,杨振伟做导游已经10几年,这样的提醒每天都要重复多次。

    导游杨振伟:象一些文物古迹,有时候小朋友他会找一些小石子在上面去划去刻,这时候我们就要提醒:小朋友,千万不要这样去做。

    长期的带团经验,杨振伟总结出来一个技巧,就是加强团队游客间的联系,让游客之间形成互相监督的氛围,也能降低不文明行为的机会。杨振伟说,讲文明的主体虽然是游客,但导游员应该先成为文明的推介者。

    杨振伟:他破坏了环境,我们就去把垃圾捡起来,可以说丢一次我帮你捡一次,最后他会说,哎呀,真较不过这个真,他也会跟着你把垃圾捡起来。

    随着游客素质的逐年提高,文明出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共识。在河北天河山景区,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游客手里拿着一个塑料袋,袋里装的是各种废弃的食品袋、饮料瓶。游客张静娴每年都会带孩子来这里游玩,这两年景区的卫生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游客张静娴:变化还是挺大的,前几年的时候拿的垃圾能收很大一袋,现在越来越少了,大家这种意识还是越来越强了。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整个2014年出境旅游的人数将上升18.2%至1.16亿人次。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游的增多,国民在国外旅游时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引导出境旅游的人群文明出游,相关部门也做足了功课。

    今年十一,在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出入境接待大厅,每一位来申请办理公民因私出入境证件的群众,都会在拿到证件时发现里面细心地夹带了印有《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以及“知礼守礼,文明游览”、“理性消费,拒绝浪费”等内容的提示卡和提示单。今年45岁的长春市民王先生即将动身去台湾探亲,在他看来,提示单上面的介绍简明细致,对人们外出旅游探亲都很有帮助:

    王先生:以前只是说出境要文明,但具体文明表现在哪些方面可能不是很熟悉,所以让每个公民了解这些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提高咱们国民的素质,还有在国际上的形象。

    旅游专家,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博士认为,文明旅游是个大问题,旅途中的行为,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公民素质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民众的素质是在不断地提升,旅途中文明现象的增加已经体现出来了,也说明这些年媒体、社会舆论对文明旅游问题的持续关注发挥了作用。

    刘思敏: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机构采取了人性化引导的方式,比如垃圾换门票的方式。实际上,游客并不一定在乎通过捡垃圾的方式,节省门票,而在于他会发现,这样一种文明旅游的方式、注重环境保护的方式,能得到管理者,媒体、舆论的赞同和认可。这种赞同和认可,对于游客注重自己旅游中的行为,会起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希望这样人性化的、注重游客感受的、调动游客内心正能量的方式能够更加有趣、更加多样化,才能更好的推进文明旅游的深入发展。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