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遗珠”借“机”添翼
2014-05-07 14:47:07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成熔兴 实习生 曾格 敖海冲

    像神农架这样因交通不便而“久在深山无人识”的旅游“遗珠”,放眼全国,目前已为数不多。

    其中不少城市,如云南西双版纳、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等城市,都早早地建起了机场,借助“天路”吸引八方来客,成为全国旅游热点。据中国民航局数据统计,上述三城的机场,2013年旅客吞吐量分别为305万、135万、100.6万人次,排名全国第44位、52位和61位,超过不少经济发达城市。

    最适宜和神农架对照的,是湖南张家界市。

    张家界属武陵山脉,地处湖南西北,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古人曾用“肩挑背负、驱骡赶马”来形容其陆路交通之闭塞。

    1994年,张家界与湖南省会长沙间,不通高速,驾车需12个小时,火车需7个多小时。当年8月,张家界荷花机场建成通航,次年,其旅客吞吐量达13.62万人次。此后,该机场客流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时就达到了147万人次,此后虽在高速、铁路冲击下,客流有所回落,但航空仍是高端客流和境外客流首选的交通工具。

    2013年,张家界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34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2.2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206.5万人次,客源国和地区达到52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客从天上来。

    与之相比,景观资源丰富的神农架林区,2013年游客接待量520万人次,旅游经济直接收入18.5亿元,足见发展潜力之巨大。

    在省内,恩施可视作借力航空推动旅游发展的“后来者”。

    恩施州与神农架一样,同处鄂西生态旅游圈,全境为山地,海拔高,山路陡,车行不便。2009年沪蓉西高速开通前,从恩施到武汉、重庆、宜昌和张家界,分别需要11小时、8小时、5小时和12小时。腾龙洞、大峡谷等美景,被“锁”在绵亘的武陵山脉中,只闻其声,难见其形。

    以旅游业为引擎的恩施经济,亟盼打破交通“魔咒”。早在1993年,恩施就建成了首座许家坪机场。起初,这里只能起降50座的小型飞机,往往一票难求,海航、南航纷纷进驻。上述航空公司人士介绍,当时武汉至恩施航班,平均每座公里收入为1元,而目前武汉的平均座公里收入才0.6元上下,就已排名全国前列,“武汉飞恩施,可谓黄金航线。”

    2006年,恩施机场完成一期扩建工程,可起降波音737、空客319等中等机型。2006年至2009年,恩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如坐火箭蹿升,从10万人次跃升至47.2万人次,这一数据甚至超过2010年恩施市常住人口的一半。

    2009年起,沪蓉西高速公路、汉宜动车、宜万铁路相继通车,恩施旅游的交通枷锁终于被彻底打开。

    恩施旅游也实现爆发式增长:年旅游接待量2009年630万人次,2011年1600万人次,2012年突破2200万人次。恩施州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全州共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8亿元,其中由航空拉动的旅游业收入占比超过15%。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