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运国际这个名字真有意思
我头一回听说鸿运国际的时候,就觉得这名字特别有味道。你说现在企业取名都爱往高大上靠拢,但鸿运这两个字吧,带着点烟火气,又透着股喜庆劲儿。就像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红红火火的,让人打心底里觉得温暖。
记得去年参加他们的年会,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员工们自编自导的节目,台上台下笑成一片。有个小伙子表演脱口秀,把平时工作中的趣事编成段子,逗得大家前仰后合。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让我想起小时候在院子里和邻居家孩子玩耍的场景。
企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
有次我去他们公司办事,发现前台放着一本厚厚的留言册。随手翻看,里面写满了员工们的心里话。有人记录着第一次独立完成项目的喜悦,有人写下同事帮忙解决难题的感动,还有人画着可爱的简笔画。这些点点滴滴,比任何华丽的宣传册都来得真实。
他们的总经理有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我们这儿不兴喊口号,大家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这话听着朴实,细想却很有道理。就像我奶奶常说的,过日子要实在,花架子撑不起一个家。
品牌发展就像种树
说到品牌建设,我总觉得这跟种树是一个道理。你不能今天种下树苗,明天就指望它开花结果。鸿运国际在这方面做得挺有意思,他们不追求一夜爆红,反而像老园丁一样,耐心地浇水施肥。
去年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在收缩战线,他们却悄悄启动了员工成长计划。每周请行业前辈来开讲座,组织读书会,还鼓励员工跨部门学习。有个做财务的姑娘,现在居然能帮着市场部写文案了。这种跨界培养,让每个人都像多长了双翅膀。
那些温暖的小细节
我特别喜欢他们办公区那个小小的茶水间。除了常规的咖啡茶叶,还备着员工老家寄来的特产。四川的辣椒酱,新疆的葡萄干,东北的松子...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却让每个人都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有回我去拜访,正赶上他们开生日会。寿星是个刚入职的应届生,腼腆地站在蛋糕前许愿。同事们围着他唱生日歌,那场面让我想起自己刚工作时的样子。这种家人般的关怀,比什么激励机制都来得管用。
创新不是赶时髦
现在很多企业把创新挂在嘴边,好像不搞点新花样就落伍了似的。但鸿运国际的做法挺特别,他们更看重“延续性创新”。这话听着有点绕,其实说白了就是在老本行里找新门道。
他们的产品经理跟我聊过,说创新不是非要颠覆什么,有时候把老产品做得更贴心就是创新。就像我妈用了几十年的缝纫机,现在加了个自动穿线功能,她就高兴得不得了。这种创新,更接地气,也更持久。
前几天看到他们在社区举办公益讲座,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这个点子说新不算新,但他们做得特别细致。每个志愿者都要先通过“爷爷奶奶测试”,就是得让自己家的老人听得懂、学得会。这种较真劲儿,让我想起小时候胡同口那个修鞋的老师傅。
成长的烦恼与甜蜜
当然啦,企业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次和他们的中层聊天,说起扩张期的困惑。就像孩子长个子太快会腿疼一样,企业快速发展时也会遇到各种“生长痛”。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很特别,不急着找药方,而是先让大家把难受的地方说出来。
这种“说出来”的文化,让我想起小时候受了委屈,妈妈总会先让我哭个够。有时候,把情绪宣泄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他们在每个部门都设了“吐槽角”,不是真的抱怨,而是用轻松的方式把问题摊开来说。
未来是长出来的
说到未来规划,他们的负责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不是在盖大楼,而是在培育森林。”这话说得真妙,大楼可以设计图纸,森林却要顺应自然。他们更看重的是培育适合生长的土壤,而不是规定每棵树该怎么长。
最近他们在试行“项目合伙人制”,让员工可以用创意入股。有个小组提出要做社区便民服务,公司就给资源、给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闯。这种放手的勇气,让我想起第一次让孩子独自过马路的家长。
其实想想,企业和人一样,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鸿运国际最让我欣赏的,就是他们不随波逐流的那份定力。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他们偏偏选择慢下来,把根扎得更深些。这让我想起老家那棵大榕树,年年岁岁站在那里,却滋养着一方水土。
说到底啊,企业文化建设这事儿,急不得,也装不来。它就像煲汤,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鸿运国际这锅汤,我瞧着是越煲越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