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澳门跑狗这事儿
我每次路过逸园赛狗场旧址,心里总会泛起一种特别的感觉。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看赛狗,场里人声鼎沸,那些灵缇犬奔跑时肌肉线条在灯光下特别漂亮。现在虽然场地已经改建成了住宅区,但老澳门人茶余饭后还是会提起当年的盛况。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第一次押中冠军狗用的还是过年收到的利是钱,那只叫"黑旋风"的灰狗冲过终点时,全场观众站起来欢呼的场景至今还印在我脑海里。
从葡萄牙漂洋过海来的传统
前几天在红街市遇到个八十多岁的老伯,他边挑青菜边跟我比划:"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跑狗场啊,比现在的新葡京还热闹!"其实澳门跑狗文化的种子,是1930年代由葡萄牙商人从欧洲带来的。就像葡式蛋挞经过本土化改造变得更有特色一样,跑狗活动在澳门也慢慢融入了岭南文化的元素。我翻过老照片,发现早期的训犬师会根据广东气候调整饲养方式,还给赛犬起些"旺财""来福"这样接地气的名字。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赛狗场门口总有个阿婆推车卖狗形糯米糍。她总是笑呵呵地说"食只狗仔饼,好运跑第一",后来这种点心竟成了看赛狗的标配零食。这种市井智慧让我想起现在网红店的IP营销,其实老一辈早就玩明白了——文化传承往往就藏在这些生活细节里。
转型中的跑狗场记忆
2018年逸园赛狗场关闭那天,我在现场看到很多市民带着孩子来拍照留念。有个穿着校服的小女孩问她爸爸:"以后是不是再也看不到狗狗赛跑了?"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像是站在时光河流的拐弯处,既要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要面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浪潮。
那些鲜活的市井画面
我表叔以前在赛狗场做检票员,他总爱说赛狗场是澳门的小缩影。下注的老板和买站票的打工仔会挤在同一片看台,狗群冲过弯道时,所有人都会暂时忘记身份差距齐声呐喊。这种奇妙的平等感,现在只有在演唱会现场才能偶尔体验到。有时候我觉得,赛狗场就像个巨大的情感容器,装着一代代澳门人的喜怒哀乐。
去年在凼仔旧城区的手信店,我发现老板把退役赛犬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出售。他说很多游客反而更喜欢这种带着故事的老物件,这让我挺感慨的。就像威尼斯人的水舞间表演用现代技术重塑传统故事一样,跑狗文化其实也在用新的方式延续生命。最近不是流行说"元宇宙"吗,说不定哪天我们能在虚拟空间里重温赛狗盛况呢?
现代澳门的新旧对话
上次和做文创设计的朋友聊天,她突发奇想说要设计系列赛狗主题的潮流玩具。我觉得这个点子特别妙,就像大三巴牌坊前跳街舞的年轻人,传统和现代从来不是对立关系。现在政府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其实跑狗历史完全可以变成有趣的旅游元素。比如设计几条"寻狗之旅"主题路线,带游客探寻老字号狗肉粉店(当然现在都改卖牛杂了)、昔日的训犬基地这些充满故事的地方。
藏在城市肌理里的痕迹
有时候在澳门半岛闲逛,还能发现很多跑狗文化的遗存。比如卖草地街的霓虹灯牌还保留着狗爪形状的装饰,一些茶餐厅的墙上挂着泛黄的赛狗海报。这些就像城市记忆的碎片,需要有心人去拼凑。我认识个比利时游客,他专门来澳门收集各种跑狗纪念品,说要比对欧洲和亚洲赛狗文化的差异。这种跨文化的视角突然点醒我,或许我们应该更开放地看待传统消逝与重生的问题。
说到这儿想起个趣事,有次我在议事亭前地看到群学生在做街头采访,问路人知不知道"格力犬"是什么。结果十个年轻人里八个都说是空调品牌,只有两个老人家能说出这是赛犬品种。这个反差让我既觉得好笑又有点伤感,不过转念一想,至少现在宠物狗待遇比以前赛犬还好呢,这也算是种进步吧。
未来会怎样呢
前两天经过美高梅,看到他们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舞狮表演,我突然冒出个想法:如果用这种技术还原赛狗场景会怎样?既不用真的动物,又能保留文化记忆。其实澳门特别擅长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意,就像把龙环葡韵的老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既保护了历史,又注入了新活力。
我有个在文化局工作的朋友说,他们正在整理跑狗场的档案资料。那些泛黄的赛事记录册、训练手册其实都是宝贝,记录着澳门社会变迁的轨迹。说不定哪天这些内容会变成沉浸式展览,让年轻人举着手机AR找虚拟赛犬玩。文化传承不就是要这样吗?不是把老东西供在神坛上,而是让它在新时代重新活过来。
最后想说个温暖的小发现。现在每个周末在凼仔公园,都能看到很多人带着各种狗狗散步。有次我看到只特别像当年冠军犬后代的灵缇,它主人说这是从救助站领养的退役赛犬。夕阳把人和狗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画面让我突然觉得,跑狗文化的精髓或许不在赛场输赢,而在于这种跨越物种的情感联结。这种温暖,比任何奖杯都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