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严珏 通讯员张凯 刘元海 摄影通讯员张凯
这里是一处钟灵毓秀独具特色的福泽之地,沃野田畴,群山逶迤,千年古寺,金碧辉煌;这里也是一处文人墨客争相传颂的儒雅之地,人文深邃,底蕴浑厚,诗词歌赋,流传至今。位于武汉市东南郊的江夏区营泉村,自古这里就被视为一片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散落在龙泉山脉夹成的盆地之间的营泉村,四季常青,云雾腾腾,气候温和,是一处山水人文俱佳的世外桃源。
古镇寻踪(七)
曾是王侯看中的风水宝地
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曾经是武阳侯樊哙的封地,樊哙去世后,后人将他葬于此。公元1381年,昭王朱桢就藩武昌为王。相传,朱桢迷信风水,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欲在此修建茔墓,便请来风水先生勘定为“五龙捧圣”之地,强行赶走了村民,强占了樊哙的墓地,念其功绩,将墓向东迁了200米。继昭王之后又相继修建了八代藩王的茔墓。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破楚,昭王茔区地上建筑被焚毁。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他王寝也相继被损毁。
江夏区流芳街文化站站长舒忠力介绍,1986年建起龙泉风景区之时,这里还属于武昌县,那时刚刚恢复文物保护法,龙泉风景区是明代九王墓的寝陵,江夏区作为重点工程将它恢复了,刚刚恢复的时候,原来陵寝里面的大砖星石等东西都是从老百姓家里收集起来的,在恢复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对这个非常重视。2006年的时候,省市把昭王陵园作为一个文物景点,报给国家,目前龙泉风景区昭王的墓作为一级保护景点保护起来。
占地100多亩的楚昭王墓
昭王陵园坐北向南,整体布局呈回字形,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雕花石栏,经政府修复后向游客开放,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在山中,山在园中。昭园与龙泉山这幅天然的丹青画浑然天成,备显神秘,俘获人心。令人不禁想去一探究竟,揭开那神秘的面纱。
龙泉山风景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李斌介绍,这里一共有九位明代楚藩王的陵寝。第一代楚藩王楚昭王朱桢的陵寝始建于公元1381年,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楚昭王的陵寝占地面积大概有100多亩。
昭园布局规整,沿中轴线自南向北有三道门,第一道门是昭园的正门,为并列的三券洞式门。长方石台基上筑石质须弥座,上砖砌拱形门三孔,与中门对应处现存中平外石戚御路式台阶,中间为斜陛石,两边各有踏跺六级。左右角门结构相同,宽1米。正门东南侧立有一龟碑亭,亭高6.1米,为顶券式三门洞,亭内有一螭首龟趺,通高七米,螭首篆刻有“楚昭王碑”四个字,石碑正身有阴刻楷书约1200字,记录了楚王的生平。由正门步入城内,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砌而成的神道映入眼帘,在岁月无情的蚕食下,白凡石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洁,神道两侧种有高大的松柏;中央神道向北延伸至有排水功能的金水河,与金水桥连接。
李斌说,皇帝陵跟藩王寝,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皇帝的皇陵规格肯定要更高一些,面积也更大一些,而王寝相对来讲,面积要小一些,级别要低一些,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大同小异的。
跨过金水桥,便是昭园的第二道门——陵恩门,为内垣正门,现存的陵恩门仅保留了完整的台基结构,正对陵恩门的是陵恩殿,是整个陵园的核心,用于存放昭王神龛牌位,也是后人祭祀的场所。大殿平面呈“凸”字形,装饰简洁质朴,显示了明代社会崇尚节俭的风气。殿前是1.5米高的月台,台基采用三层汉白玉砌成,四角雕刻有趴蝮,四周廊柱台基雕刻有螭吻;大殿围栏精雕细琢,立柱与金水桥风格统一,均采用汉白玉石,柱顶均为二十四节气柱头,下面衬以莲花底托,殿前月台上有游龙祥云图案的抱鼓石,是唯一能凸显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东西。殿基四周整齐排列数个巨石雕刻的龙头,大雨滂沱的夏季,雨水顺着栏杆下方的圆孔,流至龙头排出。大殿东西各有一配殿,东殿前有一神帛炉,供后人焚烧祭品之用。如今,陵恩殿及左右配殿已开辟为出土文物展览馆对游人开放。在武汉市博物馆也陈列了不少营泉村出土的文物。
陵恩门开启的穿越之门
从大门经过神道、金水桥就走到了陵恩门。李斌说,陵恩门就起到了所谓的穿越的作用,从我们所谓阳间的世界,进入到王的阴间的世界。
绕过陵恩殿是昭园的第三道门——棂星门,高处的昭王地宫入口清晰可见。由棂星门进入,可见16平米见方青条石台基,中间摆有石几筵。顺着山势拾级而上,渐到入口处,凉风阵阵,不禁让人寒栗。
昭王墓室为长方形拱券砖室结构,三孔紧闭的方门,门扇嵌于深槽之中,墓底平面呈北高南低之势,整个墓室用官窑烧制的澄泥青砖砌成。墓室由主室、后室、东西壁龛构成,俗称“三室一厅”。主室从前至后依次置石墓志、石供台、石棺床,棺床位于主室中央,由5块汉白玉拼成。
岁月倥偬,人世迷离,光阴在悄无声息游走着,曾经大肆兴建的建筑,如今仅剩空荡荡的昭园矗立在这寂静的山谷之中。昭园的不远处,是在兴建中险遭不测的“婆婆树”。如今,它仍然苍劲有力地佑护着昭园,如同沧暮的守望者,一同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变迁。
浑厚有力、绵长悠远的钟声响彻山谷,穿透时空,空灵而神秘。
传说吕洞宾修建了灵泉寺
在昭园的不远处,有一座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寺——灵泉寺。灵泉寺的新址位于天马山的南麓,紧邻楚昭王朱桢的茔园。相传,灵泉寺原址在玉屏峰东麓,香火旺盛,明代时期,因朱桢修建昭园被损毁。后由六祖寺方丈上大下愿大和尚重建。从古至今,信徒四方云集,香客络绎不绝。清晨时分,雾霭婆娑,在寺间游走,宛如仙境。
灵泉寺依山势而建,逐层拾级而上,至山顶闲闲亭和白云窝共有七重,殿堂多采用横向长方形布局。法相庄严,胜迹灵显,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响,别有洞天。传说这个寺庙是八仙中的吕洞宾所建。
原来,吕洞宾云游至龙泉山,见龙泉山山环水绕,如临仙境,就落下云头,来到李洞的草房内,见李洞面带愁容和衣而睡,劝其修行,李洞心有此意却苦于无寺,吕洞宾便一夜之间建寺,取名灵泉寺,并送李洞法号晓然。仙人早已驾云远去,传说久久流传至今,灵泉寺的香火延续至今。
“南北高峰耸碧天,山头灵处有灵泉,云深萧寺无人见,笑傲烟霞自在仙。”包容的龙泉山,养育了营泉村的百姓豁达、务实的性格。在这个充溢祥和宁静的气息的地方,农家稀疏,更是少见到昔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苦劳作的场面。
但是随着村子里旅游业的发展,沿街都开起了农家乐餐馆,餐馆的面积不大,食材大多是农家小院盛产的蔬菜。老板既是厨师又是伙计,每天都乐呵呵地迎来送往光顾的客人。出入这里的顾客十有八九是当地人,因为这里充满了他们本土的气息。
时光无情,亦有情。它带走了生命的轮回,却留下了历史的回忆。这片质朴而又传奇的土地,曾经有过不少失而不复的忧虑,更有留给后人无尽财富的自豪,这就是历史前行的轨迹。因为如此,营泉村这一个人文荟萃的世外桃源,方能百年流芳,万世流转。